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走进江源>>自然环境

江源区人民政府  
自 然 环 境

  江源区地处中纬度内陆山区,属北温带大陆性东亚季风气候。其特点为:冬季漫长,寒冷,干晴,多偏北风;春季时间短,且温度变化剧烈,昼夜温差大,多西南风;夏季湿热多雨;秋季凉爽,多晴朗天气,由于受寒潮的影响,初霜来得早。 

  日照  

  江源区境内日照除受季风影响外,主要受中、低云量的影响,日照时数历年平均为2 259小时。日照时数每年以3~5月最多,11~12月最少。城区年平均日照率51%,2~3月日照率为60%,7~8月日照率为40%。 

  气温  

  江源区城区历年平均气温为4.6℃,历年最高年份为5.5℃,历年最低年份为3.3℃。极端最高气温36.2℃,极端最低气温零下35.1℃,年较差71.3℃。 

  夏季平均气温20.7℃,冬季平均气温零下9.9℃,春秋两季平均气温均在11℃。 

  年变化:全年以7月气温最高,月平均为22.1℃;1月最低,月平均为零下13℃,冷热两月相差40℃。一年中从1~7月逐月增温,其中3~5月回温最明显,月温变化幅度在10℃左右。 

  日变化:县城一天中日出前气温最低,此后逐时升温,13~15时为最高,而后逐渐降温至日出前。气温的日较差,夏季最小,春季最大。春季(4~5月)平均日较差15.2℃,其中,4月月平均日较差14.7℃,5月月平均日较差15.7℃。夏季(6~8月)平均日较差11.1℃,其中,6月月平均日较差13.2℃,7月月平均日较差10.1℃,8月月平均日较差9.9℃。秋季(9~10月)平均日较差13.8℃,其中,9月月平均日较差12.8℃,10月月平均日较差14.7℃。冬季(11月~次年3月)平均日较差12.9℃,其中,11月月平均日较差11.3℃,12月月平均日较差11.9℃,1月月平均日较差13.5℃,2月月平均日较差13.3℃,3月月平均日较差12.7℃。 

  高温:城区夏季出现突然高温天气,空气干燥,有时伴有干热风。1958年7月中旬曾连续出现五次高温天气,最高一次7月19日达36.2℃。高于30℃的高温年平均18.5天,一般出现在5~9月上旬。高于30℃的高温一般可维持2~3天,最长的12天。 

  低温:城区冬季低于零下35℃的低温很少出现。一般是零下30℃,大部分出现在12月~次年2月,每年平均7.3天左右。 

  春季降温:城区春季冷空气一般不强,降温强度为56℃~6℃,最大降温16.4℃,5月份达3.3℃。 

  秋季寒流:城区秋末冬初,随着冷空气势力的不断加强,常出现寒潮天气(24小时内降温10℃以上,最低气温降至零下)。第一次寒潮最早在10月下旬,最晚在11月末。降温天数为3~4天,最长连续降温7天。最大降温强度不超过15℃,其特点是强度大,降温急速,常伴随较大降雪天气。 

  降水 

  江源区境内为吉林省降水量较多的地区之一。历年平均降水量为837.9毫米,最多年份达1 238毫米,最少年份643毫米。夏季6~8月降水量大而集中,连雨日较多,最长达21天,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1%。春秋两季降水量较少,各占全年的14~15%左右,春季连续无降水日数较多,最长达23天。冬季降水量占全年的11%。月降水量从1月份开始逐月增加,至7月最多,8月次之,9月开始明显减少。月降水量最大值出现在8月份,为416毫米,最小值出现于2月份,为1.3毫米。降水在一日各时均可出现,但5~9时最多。 

  降雨期  

  城区降雨一般开始于3月中旬,结束于11月下旬,整个降雨期历时254天左右,个别年份提前或滞后。初雨最早2月10日,最晚4月7日,平均3月15日左右。终雨最早10月30日,最晚12月17日,平均11月24日左右。江源城区降雨的主要特点是:降水强度大,多阵雨或雷阵雨,但在干旱年份, 虽到雨季,但降水量仍然很少。 

  降雪期  

  城区降雪一般开始于10月中旬,中止于4月上旬。降雪期日数历年平均在183天左右。其中,降雪日数为43天,1986年12月8日最大降雪量为21毫米,连续无降雪日达23天。初雪最早10月1日,最晚11月7日,平均10月17日;终雪最早3月25日,最晚5月4日,平均4月19日。 

  大雪  

  城区大雪(日雪量大于或等于5毫米)平均每年出现6次,最多年份达10天,最少年份1天,以11月最多,10月最少。初冬和冬末多鹅毛大雪。严冬1~2月的大雪一般松脆、密度小,但积雪深,不易融化。历年冬季各月大雪平均日数:10月0.4天,11月1.8天,12月0.8天,1月0.4天,2月0.6天,3月0.8天。 

  积雪  

  城区积雪一般每年11月~次年4月,积雪期平均为168天,最长218天,最短143天。12月~次年2月为积雪稳定期,日数为27~31天,最大积雪深度36~44厘米。秋季和冬末为积雪不稳定期,常因为气温变化剧烈,积雪时有时无。随时间的推移,积雪深度减小而密度增大,积雪初期平均密度为每立方厘米0.10~0.20克。冬末春初天气回暖,积雪密度一般增至每立方厘米0.30克以上。 

  雨雪交替期  

  城区每年春秋因冷暖空气相互转化,常出现雨雪交替天气。雨雪交替期:春季一般在3~4月中旬,历时35天左右;秋季一般从10月中旬开始,至11月下旬止,历时40~45天左右。在雨雪交替期,气温冷暖不均。 

  风向  

  城区全年静风出现最多,占各风向频率的38%;其次为北风,占19%;东南风和南风最少,分别占2%和3%。 

  冬季,由于冷气团控制,空气稳定,静风次数接近50%。其余风向,多偏北风。 

  春季,冷暖空气交流,偏北风和西南风交替出现。 

  夏季,以西南风为主。降雨天气过后,出现短时间偏北风。 

  秋季,偏北风增多,西南风相对减少。 

  风速  

  城区多高山,所以风速较小,年平均风速为每秒1.3米。一年之中,3~5月风速较大,4月份出现最大值。冬季风速小,12月和1月出现最小值。 

  累年定时观测风速小于每秒5米的占98%,其中,风速每秒0~2米约占82%,每秒3~5米占16%,每秒5米以上的占2%。城区风速分布特点是:春夏秋冬四季均以每秒0~2米最多,每秒3~5米的次之,每秒6~8米出现的次数很少,仅出现在3~5月。除了强天气系统侵入破坏风的正常变化速度外,城区一般的日变化情况是,日出后逐渐增大,中午前后达到最大,傍晚开始明显减弱。强冷空气入侵前,城区一般有明显的西南风和高温天气。冷空气过后,风向从西南转为西北或北风,风力逐渐减弱。 

  大风:城区大风(风速每秒等于或大于17米)历年平均天数为0.4天。12月没有出现过大风。春季大风经常在几个小时内继续出现。其他季节的大风一般为阵风,春季多西南风,其他季节多为北风或西北风。大风强度均在八级以下。 

  云量  

  城区夏季水气充沛,云量最多。冬季冷空气干燥,云量最少。春秋两季冷暖空气相互转化,云量比夏季少,比冬季多。历年平均云量,按总云量统计:晴天66天,占全年的18%;云天201天,占55%;阴天98天,占27%。按低云量统计,晴天137天,占38%;云天97天,占54%;阴天31天,占8%。城区阴天日数:按总云量,夏季为最少。云量的日变化:一般日出生成,午前发展,午后云量最多,傍晚趋于消散,夜间少云或晴朗。城区这种日变化规律春夏两季较明显,但受明显的天气系统影响时,则被破坏。 

  云状  

  城区云的变化,随季节转化而不同。冬季天气较稳定,云系较单纯。多卷云和层积云。春秋两季为云系发展和减弱阶段,一般以对流云和层积云为主,但发展势力不大。夏季云系较复杂,不稳定云系多产生于此季节。 

  中、高云多生成于冬季,在明显的天气系统影响时,云系从高云发展成中云,布满全天。高云高度一般在6 000米以上,透过云层可见日月。中云高度在300米左右,易造成雨雪天气,但一般降水量不大。 

  低云一年中均可出现,其中5~8月集中,全年以层积云和对流云最多。云层高度一般在1 200~1 500米,夏季常布满天空。 

  积雨云为城区夏季的主要云状,一般从4月份开始,逐月增多。6~8月为高峰,占全年的72%,入秋后显著减少。夏季一般从上午8时后形成积云,中午前后发展成积雨云,13~16时发展最旺盛,常伴随闪电、大风、冰雹而来,一般到傍晚后逐渐减弱消失。城区积雨云多自西向东运行。 

  地方性云及指示性云  

  层积云:城区一般多条块状层积云,常在夜间出现,云高1 000~2 000米,去向多自西南向东北。冬季常出现象丝一样的卷云,高度在6000~7000米。层积云在一年中以4~9月出现最多,常在夜间23时以后生成,云高200~400米,夏季雨后也有发生。层积云生成后,很快把山顶全部笼罩,有时云下降至快要接近地面。层积云常从西南或东方开始生成,不到一小时就布满天空,9时以后很快消失。 

  本地常见的指示性云有荚状云、絮状云、堡状云、钩状云。荚状云多出现于春夏两季,云量不多,在西南方出现,出现这种云,一般在1~2天内有一场降水天气。絮状云和堡状云多出现在夏、秋季,云量不多,持续时间不长,它的出现,是天气转坏的征兆,一般在12小时内有降水。钩卷云的出现,往往预示着天气要转坏,即“天起钩钩云,三天雨淋淋”,“上钩风,下钩雨”。 

  云高  

  城区全年云高变化,一般随着季节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夏季云高于冬季云,春秋两季大致同。云高的日变化为白天高于夜间,中午以后较高,20时以后逐渐降低,冬季的云高无明显的日变化。 

  气压  

  城区年平均气压为977.0毫巴,冬季(11月~次年3月)最高,夏季(6~8月)最低。年极端最高气压为1 002.7毫巴,一般出现在1月。极端最低气压为945.9毫巴,多出现在4月。 

  相对湿度  

  城区年相对平均湿度为70%,7~8月最大,为81~83%。秋冬两季次之,春季最小,为58~61%。相对湿度的日变化与温度变化相反,最大出现于清晨,最小出现于午后。一年中14时相对湿度小于等于30%的日数,以春季为最多,占出现总日数的63%。冬季次之,夏季最少,只占4%。14时大于等于70%的日数,以夏季为最多,占出现总日数的41%,冬季次之,春季最少,只占11%。 

  霜期  

  城区地处长白山区,具有亚热带大陆性气候特点。冬季漫长寒冷,无霜期较短,秋季初霜早,春季终霜晚,城区历年平均无霜期在140天左右。老岭以东历年平均无霜期为144天左右,老岭以西历年平均无霜期为146天左右。 

  冻土  

  城区冻土深度:一般雨封地比雪封地冻得深,平地比山地冻得深,沙土地比黄土地冻得深,裸地比积雪地冻得深。自11月中旬~次年3月中旬历时120天左右为封冻期。自11月中旬开始,冷空气活动频繁,地面时冻时化,冻土深度一次比一次加深。11月中旬后,进入封冻期,而后逐月加深,3月份达最大深度,一般为100厘米左右。3月中旬开始化冻,但不稳定,常白天化,夜间冻。当有冷空气侵袭时,往往形成两个冻结层。4月中旬开始,冻土稳定化冻,4月末基本化通,个别年份最晚在5月上旬全部化通。 

  特殊天气  

  雷暴  

  城区全年平均雷暴日数为34天,最多年份达51天,最少年份19天。一年中雷暴在4~11月均可出现,以夏季最为集中,占全年雷暴日数的70%,其中6~7月最多,平均为9天左右一次。初雷暴日最早4月3日,最晚6月9日,终雷暴日最早9月18日,最晚11月9日。 

  雷暴持续时间,以一天为最多,占全年雷暴总次数的58%。在夏季雷暴持续日数也有时长达9天之多,2天以上的占夏季雷暴总次数的50%。 

  一日中,14~20时出现雷暴最多,占62%,而且雷暴持续时间较长,持续时间在4小时以内的占95%,持续时间超过4小时的仅占5%。 

  雷暴在城区主要起始于西北、西和西南三个方向,其中从西南起始的最多,从东方起始的极少。雷暴终止方向多为东、东南、东北三个方向。雷暴的路径主要有两条,一条由西或西北起始,经北向东北或东移去;另一条由西或西南起始,经南向东南或东移去。 

  冰雹  

  城区冰雹平均一年中出现3次左右,最多年份达5次,个别年份未出现。冰雹在每年4~10月之间均可出现,其中以5~6月为最多,占57%。冰雹发生时间短促,一般2~3分钟,最长不超过20分钟。冰雹强度一般多为小冰雹,或黄豆粒大小的冰雹,1987年8月10日,三岔子镇新华村也有鸡蛋大的冰雹。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