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政务公开>>发展规划>>统计信息

江源区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13-12-31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收藏
持续发展的江源区农业、农村经济

  2012年,江源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业、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立足“生态立区、特色富区、产业强区”的发展战略,坚持以退粮进特为抓手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整合资源,多措并举,使全区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出稳中有增的发展趋势。

  一、2012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及特点

  (一)农、林、牧、渔和农林牧渔服务业均保持较高增速

  2012年,江源区一产各业均保持较快增长。据统计,农林牧渔业产值累计实现113379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67%。其中:种植业产值50347万元,增长8.43%;林业产值35020万元,增长13.37%;畜牧业产值17959万元,增长8.49%;渔业产值7553万元,增长35.99%;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500万元,增长19.05%。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62466万元,同比增长11.3%。预计农民纯收入可达到9200元,同比增长17.8%。

  (二)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推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区域化

  在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继续加大力度调整农业结构,全面加大了退粮进特工作力度,科学引导农民发展特色农业,把退粮进特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突破口,扎实推进农业各项工作。从江源区资源和区位优势出发,以形成区域特色产品为重点,通过加强对区域农业特色产业的规划和引导,初步形成了4个各具地方特色、优势明显的产业区。一是以大阳岔镇、砟子镇、石人镇为主的食用菌生产区,二是以正岔街道为主的中药材生产区,三是以大石人镇、石人镇、江源街道、孙家堡子街道为主的棚膜蔬菜生产区,四是以湾沟镇、石人镇为主的野生浆果生产区,进一步促进产业集中连片的发展模式,实现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促进农民致富增收

  立足本地实际,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培育力度,着力在扩大规模、提升档次等方面下功夫,农产品深加工水准得到提升,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积极组织申报无公害基地和农产品,通过加强监管、主动对接、送样上门,申报认定工作成效显著。同时,加强无公害基地和农产品的质量监控。严格按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安全监管办法,对全区已认定和待认定的各种基地和产品进行全程质量监控管理,定期检测基地生产的全过程,严格加强农业投入品的全程质量监控,每道工序都落实质量控制和质量监督点,质量监控人员实行持证上岗,确保进入市场的农产品百分之百符合无公害标准。

  (四)积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以科技创新促进高效农业的发展

  大力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的三创精神,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优和体制创新,积极推广良种良法,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农业科技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一是加强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认真开展农业科技培训与下乡活动。二是积极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组织成立了专业化验队伍,为完成土壤样品的各项目化验工作提供了有利保障。三是加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构筑农民增收新的平台。充分发挥农业信息对于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切实加强信息化建设。农业信息网已经成为江源区农业对外展示的窗口,农民致富增收的又一个平台。

  (五)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监管,构建农村廉政工作长效机制

  一是加强监督,保证了村级财务规范管理日益完善。建立健全包括村级财务集体决策、定期公开、责任追究制度在内的党务、村务公开议事制度,保证了村集体经济的科学健康管理运营。二是严格控制了村级招待费、差旅费、办公费和临时聘请人员等非生产性开支,发展公益事业也要量力而行,遵循“四议两公开一监督”的原则,不随意铺摊子,给集体增加新的债务。三是不断加强农村审计监督,通过审计促进村集体“三资”管理,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防止集体资源浪费和无序开发、防止集体资金被少数人占有或挪用。

  (六)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和依法治农,强化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工作

  江源区着力强化农业执法队伍和依法治农体制建设,通过大力宣传和严格执行《农业法》、《种子法》、《农药管理条例》、《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涉农法律法规,突出规范和整治农资市场经营秩序,严把质量关。结合江源区实际对重点品种、重点区域、重点市场、重点门店加强执法检查,严厉查处无证经营等违法行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市场观念不强。一是传统种、养观念对农民影响较深,农民对新科技、新种植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差,标准化生产水平较低。重产量轻质量的现象还较为严重,从而导致农业增产不增收。二是农民还缺少市场观念和商品意识,对市场开发不够,对市场需求和农产品行情的变化也缺少透彻分析,所以常常出现产品销售渠道不畅的状况。

  2、产业化水平不高。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连接不够紧密,龙头企业实力还不够强,带动作用还没有充分体现。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还缺乏真正的契约关系,或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农产品加工和市场建设滞后,多数农产品只以初级产品或粗加工产品对外销售。特色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市场建设缺少实质性进展,新型农业产销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还不完善。

  3、品牌意识不足,现有品牌知名度不高。品牌保护和广告宣传力度不够,生产销售方法照样沿袭以往的散户经营,标准化差距较大。有部分地方常常满足于农产品在本地区的涉及,缺少品牌战略意识,不能应对省内外激烈竞争的挑战。

  4、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滞后。各村之间发展不平衡,两极分化十分严重。部分村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不愿搞、无力搞,没法搞的意识十分严重。“第一年看、第二年学、第三年换”的思想普遍存在。

  三、促进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以扩规模、提质量为立足点,突出抓好农业生产

  一是以发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为突破口,使种植业实现规模化、标准化。二是以建设龙头企业为突破口,使生产经营实现产业化。三是以发展农民合作社为突破口,使农业生产实现组织化。四是以建设现代农业信息平台为突破口,使管理服务实现信息化。

  2、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加大劳动力转移力度

  抓住当前市场用工短缺和劳务价格较高的机遇,加大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加强农民工转移就业指导服务,发展长期务工、技能务工、高效务工,促进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农民收入。

  3、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一方面,抓好龙头企业的培育工作。抓好已开工建设的粮食加工、肉禽加工、蔬果加工等项目的续建工作,使之早日投产,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另一方面,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工作,在农产品深加工领域力争再上几个规模较大的企业。

  4、依托优势合力推进,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借助《江源区发展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实施意见(暂行)》的推动,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新时期农村工作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创新集体经济发展思路和模式,转变集体经济增长方式,探索集体经济多种实现形式,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