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以来,江源区积极应对国内经济下行、主导产业煤炭行业停产整顿、木加行业原材料不足、大宗商品价格下滑以及市场需求不振等诸多因素影响,全区以“调结构、促转型、保增长、促发展”为主题,保持定力开拓进取,全区经济在困境中顽强拼搏逆势前行。
一、经济运行情况
(一)工业经济运行平稳
2016年,江源区采取“一企一策、一对一帮、重点项目领导包保、存量企业帮扶”等多项措施,全力推进停产企业复工生产,生产企业提质增效,实现了工业经济平稳增长。
1、规模以上工业缓慢增长。全区58户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0.9亿元,同比增长5.5%。1-3月份,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5243.7万元,同比增盈5975.7万元。其中,除涉煤企业、木加企业利润同比减少外,建材企业、矿产冶金和其它企业同比均有盈余。两大涉煤企业,江源煤业从2013年以来因安全生产事故停产,华能煤矸石电厂处于半运行状态,两户企业均亏损严重。2015年,两户企业累计亏损达3.2亿元。今年3月份,华能煤矸石电厂同比减亏503万元,运行质量稍有提高。
2、重点行业总体运行平稳。江源工业经济仍然以资源型企业为主导,全区58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资源型企业35户,占全区总户数的60.3%;累计实现增加值6.54亿元,占全区比重59.8%。除原煤洗煤业增加值同比下降外,木加、建材、矿产冶金、绿色食品及其它行业增加值均不同程度增长。
3、工业用电量温和回暖。一季度全社会用电量6374.0万千瓦时,同比增长5.9%,其中工业用电量2666.7万千瓦时,增长0.4%。3月份单月看,工业用电量为797.7万千瓦时,增长13.8%,呈温和回暖态势。
(二)固定资产投资增势较好
一季度,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6亿元,同比增长10.4 %。其中: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0.3亿元。一是重点行业投资快速增长。一季度制造业完成投资3.9亿元,同比增长11.5% ;农、林、牧、渔业投资1.2亿元,同比增长30.0%.。二是重大项目投资拉动明显。目前全区在库项目有49个,较去年同期净增5个,同比增长11.4%;5000万元及以上项目7个,所占比重为14.3%,累计完成投资2.4亿元,同比增长34.4%。三是民间投资较快增长。一季度全区民间投资6亿元,同比增长10.5%,占全区投资的比重达到90.9%。
(三)消费需求保持平稳增长
一季度,全区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亿元,同比增长9.6%。其中:全区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6.5亿元,同比增长8.9%;乡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2亿元,同比增长13.8%。城镇增速较乡村增速低了4.9个百分点。
(四)财政收入低位运行
由于煤炭等资源型支柱产业的停产,导致二产税收锐减,三产中目前尚无税收大户支撑,影响了全区财政收支。
一季度,江源区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9亿元,同比下降2.6%。其中,地方收入完成1.6亿元,同比增长0.9%;全口径国税收入2503万元,同比下降14.1%;全口径地税收入11436万元,同比下降0.6%;全口径财政收入4852万元,同比下降0.3%。全口径财政支出6.6亿元,同比增长6.6%。其中,教育支出6970万元,同比增长69.8%;医疗卫生支出3524万元,同比增长209.7%;社保支出2.8亿元,同比下降17.0%。
二、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今年以来,江源区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结构趋优,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既有整体经济下行带来的压力,也有江源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带来的阵痛,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业生产劲头不强
原煤开采企业停产影响总量提升。受事故影响原煤开采企业持续停产,下游洗煤、焦炭行业原材料短缺,导致企业长期处于停产状态。林木加工企业面临停产。由于国家政策天然林全面禁伐,部分企业原材料短缺现象已显现,外购原料导致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利润空间减小使得江源区林木加工企业无法保持高负荷生产。季节性停产企业影响总量提升。建材类生产企业受季节影响目前部分尚未开工生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总体经济指标的序时进度,在扩充经济总量上未发挥作用。企业入规困难。规模以下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发展缓慢的问题,达不到入规要求,而新建成的企业迟迟未投入生产,短期内无法形成增量。
(二)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后续乏力
尽管投资保持了稳定增速,但从投资构成来看,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为民间自筹。一季度,民间投资6元,同比增长10.5%,占全区投资的比重达到90.9%。从资金来源看,投入资金全部为企业自筹。经济下行压力使国有资本参与投资更为谨慎;公用事业和公共服务领域缺乏合理规划,没有投资空间。如果仅凭企业自筹资金来拉动增长,势必难以持久,在未来较长一个时期,扩投资、稳增长将面临较大压力。
(三)城镇化程度较低,域内交通环境、人居环境急需升级
江源区空间位置不优,虽然距离白山市区近不足20公里,距离长春、沈阳、吉林等大城市不足三百公里,但缺少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现代化交通方式连接,整体处于“边缘化”;域内主城区缺乏现代化的居住条件和公共服务设施,江北江南城区连接不畅,主城区河流存在污水直排现象,沿江两岸美化程度不够;城市供水、供电、供气、污水治理等基础设施落后,全区居民没有一户实现管道燃气、煤气等能源资源;区域内大量的城市棚户区、煤矿棚户区和林业棚户区依然连片存在,人居环境远未达到现代生态宜居小镇的标准。
(四)域内旅游资源开发不足
江源地处长白山腹地,森林覆盖率高达76%,境内大小河流50余条,集山区、林区、矿区于一体,拥有国家3A级景区——干饭盆国家森林公园和大阳岔寒武奥陶地质自然保护区,其他还包括枫叶岭、血泪山、温泉等多种旅游资源,生态环境优质。但旅游资源丰富没能带动江源的旅游收入,旅游资源不能有效开发利用将严重影响江源经济转型。
三、做好下一步经济工作的建议
(一)优先发展旅游业,带动江源经济转型整体向前推进
就江源区目前的经济形势而言,过去的煤炭、木加等支柱产业如今都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资源型企业发展空间也极其有限,而丰富的旅游资源则是江源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门槛低,吸纳再就业人员能力强,同时也能摒弃以往过分依赖资源发展经济的传统模式。
当前,江源区应认真研究自然资源禀赋,确立江源区的旅游定位,在学习周边地区发展旅游的先进经验的同时,也必须避免与周边县市的同质竞争,依托域内森林覆盖率高,河流密布的自然优势,围绕干饭盆国家森林公园、大阳岔寒武奥陶地址自然保护区、枫叶岭、血泪山、温泉等丰富旅游资源,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旅游地产开发企业,主打“森林氧吧、生态养生、休闲度假”等旅游品牌,千方百计与长白山天池观光联动,推动“观光在天池,养生在江源”的理念,从而拉动江源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进而带动江源经济整体转型升级。
(二)扩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江源市容市貌
构建生态化城镇,打造宜居城市,建设边疆风情小镇,以低碳、智慧、宜居为原则,不断扩大主城区基础建设,形成商业、农业、旅游、教育、文化综合体,发展高增加值的生产性服务业和高品质的生活性服务业。建设城市公园,改造城区河流,开发沿河景观,增设江南江北桥梁通道,提升城区居住环境。同时,以“综合管廊”项目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改造供水、供电、供气、通讯光缆、污水治理等基础设施,全面提升江源区的城市功能和面貌。
(三)监测与帮扶双管齐下,力促江源工业经济平稳回升
一是加强运行监测预警。密切关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发展变化,及时发现苗头性问题,研究制定针对性强、富有实效的政策措施,确保工业经济健康运行。突出存量工业企业盘活,做好域内工业企业运行监控、分析,从影响和制约存量企业产能释放的要素入手,准确把握重点行业运行态势,及时了解重点企业生产运行情况。
二是分类指导抓好帮扶。针对停产减产企业面临的困难,在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实施分类指导帮扶,帮助企业尽快走出困境。摸清全区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僵尸企业”基本情况,有针对性的加大域外知名企业引进力度,通过嫁接合作、兼并重组、整体销售等方式,有效盘活“僵尸企业”资产。想尽一切办法解决企业运行和项目建设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企业顺利复工建设、实现此类企业的“涅槃重生”,进一步释放发展活力。同时,继续做好减轻企业负担工作,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帮助小微企业发展壮大。
(四)加快优化升级步伐,注重充实投资项目储备
充分利用旅游开发和扩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大力发掘投资热点。同时,还要把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作为重点来抓,充分依托传统优势产业基础,准确把握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将现有的存量资源优化、整合、重组,积极推进煤炭、林木加工、矿产开发和建材四大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相关企业迸发新的活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着力在煤、林、铁、建材领域挖掘投资潜力,充实项目储备,打造一批具有长期稳定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要加快对传统行业的信息化改造,努力将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核心的信息化深度扩散和应用到传统产业中,着力在核心技术创新、全产业链配套上实现突破,进一步提高传统产业质量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