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江源区面对国内经济下行的严重形势和传统支柱产业丧失支撑作用的巨大压力,全力以赴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向好发展态势。
一、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为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保障
初步核算,全年完成生产总值(GDP)152.9亿元,比上年增长 6.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5亿元,增长5.9%;第二产业增加值86.9亿元,增长6.7%;第三产业增加值58.5亿元,增长7.5%。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4.9:56.8:38.3。人均生产总值58809元,可比增长9.8%。
2015年,一般预算财政收入8.3亿元,比上年下降4.0%。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6.9亿元,比上年增长1.5%。地方级税收收入4.4亿元,同比下降9.4%;一般预算财政支出23.1亿元,比上年增长8.2%。其中,教育支出2.9亿元,同比减少5.2%;卫生医疗支出1.5亿元,同比增长12.2%;社保支出6.3亿元,同比增长26.7%。
二、民生保障深入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一)科技事业步伐加快
1、2015年,围绕“中国吉林人参生命产业园”项目,与吉林省人参科学研究院、吉林大学药学院、吉林农业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了对接,引进人参专利技术12项,为“园区”招商引资搭建科技平台。目前,江源区政府与吉林省人参科学研究院,吉林大学药学院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签署了合作协议,为“中国吉林人参生命科技产业园”项目提供了技术支撑。
2、专利申报稳步提升。2015年,全区共申请专利13项,专利授权量3件,比去年同期增加10%。
(二)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目前,全区有学校35所,在校学生11484人。其中:中学17所,在校学生5493人,小学18所(含3个教学网点),在校学生5991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1、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善办学条件
2015年建成的白山市第二十七中学附属幼儿园。扩建了实验幼儿园100多平方米的儿童活动室,安装了电动大门。湾沟幼儿园自筹资金为每班安装了教学一体机,抽拉式黑板,并增添图书300册。争取各项资金1200余万元,为中小学装备了教学一体机、电脑、图书和体音美器材,更新了学生课桌椅、住宿学生用床,教育装备水平显著提高。年内,对5所学校的校舍进行了维修改造,新建协力学校教学楼、操场硬覆盖及其附属工程即将交付使用,年度校舍基本建设任务如期完成。新建白山市第十九中学5600平方米的教学楼。白山市第十四中学进行了校舍、暖气维修改造。白山市第七中学购置了41台教学一体机,实现了班班通多媒体。
2、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
2015年,教师职工总数2272人,专任教师1546人。招聘的29名特岗教师80%分配到松树、湾沟等偏远学校工作。在特设岗位支教活动中,有7名中高级教师通过竞聘到设岗的农村学校支教。
(三)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群众文体活动丰富多彩
1、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全面发展。2015年,全区有文化馆1所,全部职工16人。江源区共有文化总站1个,文化站8个,文化大院60个,社区文化活动室31个。江源区文化馆2015年共主办、承办、组织、参与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120余次,其中,大型文化活动30余场次;社区文化活动60余场,农村群众文化活动20余场;青少年文化活动3场;残疾人文化活动2场。全区有广播电台、电视台、微波站各1座,广播电视覆盖率96.0%。
2、文化产业日益壮大。到2015年年末,全区已有奇石馆等文化企业近500家,松花砚生产企业130多家、琥珀木雕刻企业100余户,从业人员近万人,松花奇石、松花砚、松花石工艺品等文化产品在“十二五”生产能力达到50万余件,产值近亿元,产品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相继举办了中国松花石文化旅游节、松花石文化节暨长白山奇石博览会,中国松花石文化产业研讨会、松花石文化旅游节征歌大赛、松花石仙子选拔赛、中国松花石精品展,建成了中国松花石艺术馆、博物馆和“江源长白山奇石文化城”,出版了《中国松花石》、《关东物宝---松花石》、《江源毓秀》、《松花石知识普及读本》等大型工具书。江源已成为“中国松花砚文化产业基地”、“东北石城”、“松花石和松花石工艺品集散地”、“吉林省版权示范园区创建基地”。
3、非遗工作再上新台阶。石人镇榆木隧道碉堡和曹家沟遗址成功申报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青楷槭木帖画申报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了民族文化遗产的整理和保护工作,成立了江源满文化学会,并与东北师范大学满语言文化研究中心联合成立了江源满文化教学基地。2015年9月15日,石人血泪山被评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4、全民健身事业加快发展
全民健身组织建设不断加强。成立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1个,专项体育组织14个;各镇街全部成立健身站点。全区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533人。全民健身志愿者培训和志愿服务活动形成常态化。将32套组合音响发放到各站点,送出近200人次参加省、市培训和比赛,全区已有14个分项协会和42个晨晚站点,常年参加健身运动人数近2万人,其中,骑行、户外和乒羽协会人数超过500人,健身舞蹈协会近万人。2015年,承办了全国汽车场地越野锦标赛,提升了江源知名度,打造了江源大青沟汽车场地越野赛品牌。
群众性活动丰富多彩。2015年,举办大型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9次,参加人数达5万人以上。其中,在庆祝建区30周年系列活动中,举办了江源区千人广场舞展示活动,举办了“庆祝建区30周年走进干饭盆环保行徒步行活动”,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江源区“松花石广场舞队”代表白山市参加了吉林省全民健身站点特色项目暨吉林省社会体育指导员技能交流展示大会,参赛节目分别获得全省第三、第四名,另外两个武术项目分获第六名和优秀奖,实现了白山市在全省历次群众体育比赛的历史性最好成绩,得到了市体育局的特别嘉奖。湾沟兴林秧歌舞队代表白山市参加了全省秧歌舞大赛,获得了优胜奖。
(四)旅游事业蓬勃发展
江源旅游业取得了较快发展,成为了远近闻名的“中国松花石之乡”、“中国观赏石之乡”,建成了8个基本成熟的景区景点,包括国家AAA级景区干饭盆森林公园和长白山奇石文化城,红色旅游教育基地石人血泪山、王德泰将军烈士陵园,寒武奥陶地质公园、七星泉、九曲峡、枫叶岭、棒槌峰等,民俗文化产业门类近百种,现已探明地下温泉三处。文化旅游纪念品松花奇石、松花御砚、黑陶、紫陶、琥珀木、剪纸、刺绣、草编等迅速发展成为新兴产业,品类繁多,绚丽多彩。现有三星级酒店一家,各类山庄、宾馆30多家。国家3A级景区干饭盆2006年12月被评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五)卫生事业稳步发展
1、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年末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68个。医疗床位数1334张。全区在职卫生人员总数929人。全区执业医生558人。全区职业助理医生149人。全区执业护士741人。卫生技术人员713人。在职初级职称249人。在职中级职称326人。在职高级职称123人。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筑面积3578.27平方米的区结核病防治所、人民医院传染病区、120急救中心项目,已完成主体封闭,进入装修阶段。改造面积1605平方米的松树镇卫生院基本完成施工任务。19家标准化村卫生室已全部完成建设任务。7家预防接种门诊完成设施建设和设备采购任务。第6期健康生育文化园建设已完成。2个镇(街)儿童早教室维修改造任务完成。加快推进中医馆建设,利用国家关于中医药能力建设资金项目,对中医室进行改造和扩建,满足百姓对中医诊疗的需求。
3、新农合保障力提升。把新农合筹资标准提高到人均480元,筹资总额达2915.38万元,参合农民补偿人次16383人,补偿总额2900万元,推进支付方式改革,配合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在村卫生室预付一般诊疗费。
4、公共卫生服务实行均等化。基本公共卫生项目人均补助标准提高到40元,完成了全区贫困高危产妇救治基金项目文本制作,落实5万元救治基金,解决了高危孕产妇管理难题,为全区6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健康体检15630人。
(六)人口、人民生活水平、就业保障能力不断提高
1、2015年,全区年末户籍人口230384人,总户数106962户,比上年减少4626户。其中:乡村人口53475人,城镇人口176909人。 全区人口总数253485人。全年出生人口925人,人口出生率3.65‰,比上年增长0.03个千分点;死亡人口1254人,死亡率4.94‰,比上年增长0.21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减少329人,增减率-1.3‰。新生儿男女性别比为:108.8:100。
2、城乡居民收入继续提高。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18958元,比上年增长10.5%;农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4元,比上年增长5.7%。
3、就业形势良好。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8900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42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年计划4.4%以内;解决零就业家庭比率达100%。全年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0001人。全年发放贷款189万元,扶持创业31人,带动就业人员66人。2015年新开发公益性岗位53个,截止目前,共开发公益性岗位2385个。
(七)各项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1、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2015年末,全区最低保障户数17350户,低保人员26056人,发放低保资金8967.8万元。其中,城镇居民最低保障户12729户,低保人19173人,发放保资金7789.8万元;农村最低保障户数4621户,低保人员6343人,发放低保资金1178万元。
2、社会保险机制保持平稳。2015年底,城镇基本养老覆盖总人数75258人。其中,从业人员38910人,离退休人员36348人;城乡保人数30173人,其中,60岁以上人数12975人,60岁以下人数17198人。
3、城乡医保重视程度提高。城镇医疗参保人员208006人。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92131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115875人。生育保险48919人;工伤保险69294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60357人。
(八)环境保护事业不断发展
环保监测各项指标均达到环保要求。年内设立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率达100%;建设项目“三同时”执行率81%;饮用水源达标率保持100%。“三废”治理得到加强。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5%;工业粉尘排放达标率达到95%;烟尘排放达标率达到97%;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置率100%。污水处理厂1座。垃圾处理站1个。
三、江源区社会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产业比重大、产业链条短,传统产业支撑力下滑几近谷底,接续产业补位起速不快,经济增长动力不足。
(二)原支柱税源枯竭,新税源尚未补位,无法与民生、促发展等刚性支出的增长保持同步,财政压力巨大。
(三)旅游业发展滞后。与全市其他县市区相比,全区旅游业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基础设施十分薄弱,缺乏旅游经营管理人才和景区企业管理主体,产业规模和发展质量明显落后。
(四)城乡医疗卫生发展不均衡。人才结构不合理,专业技术岗位人才短缺、断档现象存在,一人兼职多项业务工作普遍存在。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连续多年未更换、购置,早已出现老化、陈旧问题,无法满足群众就医需要。
四、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的建议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转型发展水平。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持续做精传统支柱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转型接续产业,尽快建立新的动力支撑,增强第三产业发展实力,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
(二)加大发展旅游业,带动江源绿色转型。围绕江源区强壮绿色转型支柱产业的新布局,依托长白山、鸭绿江、松花江和全幅员森林旅游区的品牌优势,以观奇石、赏玉砚、品山珍、购特产、游山水、泡温泉为主要内容,以“春来踏青、夏观天池、秋赏枫叶、冬玩冰雪”四季景观为突出特色,深入挖掘自然生态、民俗风情、奇石文化、历史遗址、地质遗迹、特色物产等特色资源,丰富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进而带动江源经济绿色转型。
(三)强化全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公共卫生工作重心由基础工作向服务管理工作转移,重点解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间、地区间发展不均衡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