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面对疫情和经济下行压力双重影响,江源区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落实“疫情要防得住,经济要稳得住、发展要安全”工作要求,奋发有为攻坚克难,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向好发展。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89.25亿元,同比下降0.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8338元。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经济稳步提升。江源区持续加大农业农村投入力度,乡村振兴全面实施,农业产业化项目进一步夯实,脱贫成果得以巩固,农村人居环境得以改善,农村农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2022年,江源区农业总产值完成18.47亿元,同比增长4.7%。种植业产值完成7.45亿元,同比增长5.2%。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565.02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473.4公顷,粮食总产量完成3.04万吨。全年人参产量393吨,食用菌产量152.54吨,其中黑木耳产量130.9吨。
畜牧业持续增长。全年实现畜牧业产值4.14亿元,同比增长12.1%。
渔业生产略有下降。渔业产值1.89亿元,同比下降3.3%。淡水鱼产量707吨。林蛙产量66吨。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完成0.72亿元,同比增长3.1%。
林业建设良性发展。江源区森林面积5.64万公顷,草原面积974公顷。林木工程、林蛙养殖、中草药种植、食用菌培植为主导的综合性林特产业体系得以巩固。林业总产值4.27亿元,同比增长10.1%。连续39年无重大森林火灾。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增速下滑。江源区受煤炭行业提能改造、市场需求低迷等影响,全区工业经济呈下滑趋势。2022年,江源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7户,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1.7%。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6.1%;重工业增加值下降16.9%。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6.1%;制造业增加值下降6.8%;电力、燃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增长2.8%。
工业产销衔接不畅。江源区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为87.8%,较上年同期降低10.5个百分点。其中,采矿业产销率为95.2%,较上年同期降低11.9个百分点;制造业产销率为84.6%,较上年同期降低9.9个百分点;电力、燃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产销率为74.8%,较上年同期降低4.2个百分点。
江源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营业收入15.63亿元,同比下降13.6%。
江源区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同比下降7.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为-5.1%。
2022年,江源区建筑业产值4.50亿元,同比增长7.8%。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22年,江源区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10%。其中,5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同比增长10.2%,房地产项目投资同比下降7.9%。
按产业类别分: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7.4%,占全区投资总额比重为7.1%;第二产业投资增长41.7%,占全区投资总额比重为74.4%;第三产业投资下降41.8%,占全区投资总额比重为18.5%。三次产业结构占比为7.1:74.4:18.5。
按投资主体分:国有投资同比增长16.3%,占全区投资总额的比重为24.9%;民间投资增长5.8%,占全区投资总额比重为68.9%;基础设施投资下降36.9%,占全区投资总额比重为10.8%。
按建设性质分:新建投资同比下降7.5%,占全区投资总额比重为53.2%;扩建投资增长934.2%,占全区投资总额比重为15.4%;改建和技改投资下降1.2%,占全区投资总额比重为29.4%。
从重大项目看:在库投资项目个数较上年同期下降27.3%。其中,亿元以上施工项目个数较去年增长5.9%,本年新开工项目个数较上年增长40.0%。
五、交通运输业、邮电业、电力供应业
交通运输业发展平稳。2022年,江源区客运班车18辆,客位650个;载货汽车620辆,吨位8066吨。
各种交通运输工具完成公路旅客运输量4.2万人次,旅客周转量440.4万人公里;完成公路货运量72.3万吨,货运周转量31758.5万吨公里。
邮政电信事业平稳发展。江源区固定电话用户数量:联通公司19504户,移动公司1549户,电信公司190户;移动电话用户数量:联通公司47500户,移动公司110023户,电信公司24808户;互联网用户数量:联通公司10000户,移动公司22384户,电信公司8759户。
电力供应极大满足全区生产生活需要。全年全社会用电量42270.3万千瓦时,同比增长16.1%。全行业用电31476.5万千瓦时。其中一产用电955.1万千瓦时;二产用电2.38亿千瓦时;三产用电6694.2万千瓦时;城乡居民用电1.08亿千瓦时。其中,城镇居民用电4743.4万千瓦时;乡村居民用电6050.3万千瓦时。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有所下降。2022年,江源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11亿元,同比下降14.4%。其中,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4亿元,增长2.1%。
七、财政、金融业
财政收支基本平稳。2022年,江源区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3.06亿元,同比下降21.7%。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完成2.46亿元,增长6.6%;一般预算财政支出19.55亿元,下降4.3%。
金融市场平稳运行。2022年,江源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26.04亿元,同比增长15.7%。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11.78亿元,增长16.1%。各项贷款余额74.01亿元,增长14.0%。
八、科技、教育和卫生、体育、文化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目前,江源区有中心校以上中小学校24所,教师职工1820人,在校生8202人,教学班271个(初中71个,小学153个,高中47个)。其中,高级中学3所,教师职工总数326人,专任教师236人,学生1897人;初级中学2所,教职工总数174人,专任教师112人,学生715人;九年一贯制学校11所,教师职工975人,专任教师632人,学生4121人;小学8所,教师职工274人,专任教师164人,学生1469人。幼儿园3所,教师职工71人,专任教师45人,学生155人(不含附设幼儿班学生125人)。师资力量得到充足配置。
卫生服务辐射范围扩大。2022年,江源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58个。其中,医院6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50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2个。实有医疗床位数1611张。在岗职工1314人。卫生技术人员1083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432人;注册护士465人;药师(士)58人;技师(士)89人。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
文化服务能力不断提升。2022年,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服务群众超过8.6万余人次。文化馆开展了7种免费培训班,培训9千余人次。图书馆、文化馆创建图书馆七中分馆,配送图书3万余册、书架6排。松花石博物馆进行了展陈提升,接待各地参观调研者2万余人次,线上活动浏览量6千余人次,开展馆际合作4次,受众人数近千人;开展了博物馆里过大年、松花石精品展等10余项展览活动。血泪山罹难矿工纪念馆获得中央免费开放资金补助,累计接待100多个部门学习班次及参观者约1万余人次,送爱国主义教育进基层3场。
文物、非遗保护工作有序推进。加强7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保障文物安全。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3人。
全民健身事业加快发展。举行了“全民上冰雪”系列体育健身赛事和展演活动和“全民健身百日行”篮球球培训、社区排球赛、羽毛球赛、千人广场舞大赛等11项系列活动。
九、人口、人民生活和环境保护
2022年,江源区常住人口13.06万人,其中,城镇10.47万人。城镇化率81.2%。
2022年,江源区年末户籍人口18.53万人,总户数9.70万户,比上年减少1251户。其中:乡村人口4.28万人,城镇人口14.26万人。男性9.46万人,女性9.07万人。
2022年,全年出生人口170人,人口出生率1.08‰,比上年下降0.11个千分点;死亡人口441人,死亡率5.3‰,比上年下降2.49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减少271人,增减率1.73‰。新生儿男女性别比为1.36。
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2022年末,全区城乡最低保障户数11569户,低保人数15021人,发放低保资金6904.2万元。其中,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8332户,10462人,发放保资金5291.1万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3237户,4559人,发放低保资金1613.1万元。
社会保险保持平稳。2022年末,养老保险参保人数72254人。其中,在职参保人员27524人;离退休人员44730人。
2022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3925人。其中,享受待遇人员14836人。
2022年,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员数9154人,其中,在职参保人数5813人,离退休人员3341人。2022年工伤参保人员15207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1739人。
城乡医保更加完善。2022年,城乡居民参保总人数92204人。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45700人。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22年,江源区全体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59元,增长0.2%。其中,江源区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445元,下降0.4%;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12元,增长2.6%。
就业形势良好。2022新增城镇就业1510人;城镇失业再就业2379人;城镇就业困难实现再就业78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4%。
环保工作依然保持良好。环保监测各项指标均达到环保要求。年内设立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率达100%;建设项目“三同时”执行率100%;饮用水源达标率保持100%。“三废”治理得到加强。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6.0%;工业粉尘排放达标率达到97.0%;烟尘排放达标率达到10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置率100%。全区共有污水处理厂1座,垃圾处理站1个。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据,全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增加值指标绝对值用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公报数据来源由统计局各专业和有关部门提供。最终数据以统计年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