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不合理的开发活动,对生态空间的挤占日益增加,不断蚕食自然保护区,削弱了自然保护区的功能,降低了自然保护区的价值。
一些存在违法违规问题的自然保护区和地方政府要小心了。20日,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程立峰表示,对违法违规问题突出的保护区,将通过约谈、通报、挂牌督办方式,督促治理整顿,同时强化责任追究。对已经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也要列出清单,督促地方政府限期整改。
当日上午,环境保护部召开月度例行新闻发布会。在回答记者有关环保部如何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监管以及下一步有何安排时,程立峰说,“当前,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保护和开发的矛盾非常突出。尽管中央三令五申强调,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一条不可逾越的底线,但是破坏保护区的违法行为仍然时有发生。”
程立峰说,一些不合理的开发活动,对生态空间的挤占日益增加,不断蚕食自然保护区,削弱了自然保护区的功能,降低了自然保护区的价值。
截至目前,全国共建成2740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47万平方公里,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4.8%,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46处,总面积97万平方公里,占陆地国土面积的近10%。其中,“十二五”期间新建109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自然保护区可以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自然保护区内保存完好的天然状态的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地,应当划为核心区,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核心区外围可以划定一定面积的缓冲区,只准进入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
缓冲区外围划为实验区,可以进入从事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
2016年上半年,环保部对全国所有44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组织开展了人类活动遥感监测。
结果显示,全国所有44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人类活动。人类活动总数156061处,总面积约28546平方公里,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2.95%。人类活动以居民点和农业用地为主,分别占人类活动总数的47%和31%,占总面积的7.7%和81.3%。其他人类活动包括能源设施、工矿用地、采石场、旅游设施、交通设施、养殖场、道路和其它人工设施等,总面积为3157平方公里。
遥感监测发现,2013-2015年期间,共有29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增人类活动3780处,面积2339平方公里。其中有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采石场104处、工矿用地318处、能源设施335处、交通设施39处、旅游设施86处、养殖场114处、其他人工设施1433处。特别是核心区和缓冲区新增活动1466处,其中采石场、工矿用地、能源设施、旅游设施和养殖场等320处。
其中,吉林白山原麝、湖北九宫山、贵州威宁草海和甘肃张掖黑河湿地等4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问题较为突出。
据记者了解,上述遥感监测和核查结果被应用于第一批对8省(区)的中央环境保护督察,60多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存在的违法违规问题已被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向地方反馈,明确整改要求,或进行公开通报并作为生态环境损害问题移交地方处理问责,部分省(区)已经对相关违法违规问题进行严肃查处,一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受到处理。
“环保为发展建设让步的情况时有发生。”去年11月17日,中央第六环境保护督察组向广西壮族自治区反馈督察情况时说。
据中央第六环境保护督察组介绍,广西城市建设规划存在侵占自然保护区现象,2015年6月,为建设钦州滨海新城,将茅尾海自治区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29%的面积调出保护范围,实际调减面积1413公顷。根据钦州滨海新城、北海铁山港东港区和龙港新区的建设规划,还将占用茅尾海和铁山港区域约595公顷原生态红树林。
督察意见说,广西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比较突出。北海市合浦县沙田镇新港综合发展有限公司从2011年至今,在山口国家级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违规进行抽砂围填海及海砂销售,侵占保护区面积约70公顷,破坏自然红树林约20公顷。
2010年以来,防城港市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违法建设竹山村旅游栈道1397米,破坏红树林6.3亩,栈道附近7家“渔家乐”生活污水直排,截至督察时仍在违规经营。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部分海域被养殖侵占,侵占面积达349.2公顷,其中核心区144公顷。自治区各级海洋部门存在违规审批或监管不力等问题。
此外,桂林漓江流域非法采石问题突出,有18家采石场位于漓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内,其中2家位于核心景区。桂林市海洋山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恭城县境内有3家采矿企业、6个采矿区,许可开采面积达58.4平方公里,长期违规开采,生态破坏严重。
崇左巿大新县恩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有3个采石场,下雷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内有2个采石场,合计侵占保护区面积10.2公顷。桂林千家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5座小水电站中,有3座部分构筑物位于核心区和缓冲区,其中位于核心区的道江河水电站新大坝,2014年仍获得有关部门违规批准施工。
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组组长、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高吉喜介绍,“生态保护红线划定非常重要,但是实行严格管理更为重要”“作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生态保护红线一定要体现在刚性上。如果可以随意调整的话,就不能叫作红线了”。
程立峰对记者说,国务院颁布的《自然保护区条例》非常明确,环境保护部是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管理部门。截至目前,环保部已组织了六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自评审机制建立以来,已分23批向国务院报请批准建立了379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联合国土、水利、农业、林业、海洋和中科院,建立起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制度。截至2016年底,完成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96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
程立峰说,最近,新闻媒体陆续曝光了一批涉及保护区的违法违规行为,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作为综合管理部门,环保部也深感担子很重。”他说,对于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的违法违规问题,我非常明确地告诉大家,这是严重违法的,是绝不允许的。对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内的开发建设活动,都要进行坚决取缔。
程立峰表示,环保部将“早动手、早发现、早解决”,全面强化监管,进一步完善联合评估工作机制,除了年度常规评估外,今年也确定了重点,和红线相一致,重点对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和跨界的自然保护区开展评估。
程立峰对记者表示,今后遥感监测将成为常态性工作。环保部将每年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遥感监测两次,对省级自然保护区遥感监测一次。适时对遥感监测实地核查结果和违法违规问题查处情况进行抽查,对不认真组织核查、不按时上报核查结果、核查中弄虚作假、查处不严的地区和相关人员,一经发现将严肃处理。